在教育强国战略的宏伟蓝图下,新优质学校建设是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石油分局笃根本、去浮华、抓内涵,于3月21日举办了“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精神暨新优质学校建设论坛”,破解新优质学校“基因密码”,实现“三个突破”,突破功利化价值,突破标准化培养,突破经验式管理,以抓住教育精髓,回归教育本原,实现“破茧蝶变”,营造育人新生态。在本次论坛中,一处中学、第五中学、一处小学将实践中的思考与探索倾囊相授,极具参考价值,各学校领导也积极晒出参与论坛的所思所获,希望借这些分享,激发更多教育智慧的火花,凝聚各校力量,共同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添砖加瓦。今天晾晒心得的学校是华北油田沧州学校,我们一起看他们采撷的智慧之光。
聚焦育人本质,探索教育未来
华北油田沧州学校书记、校长 杨东
一、论坛概况
3月21日,石油分局“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精神暨新优质学校建设论坛”在北部片区学校成功举办。论坛通过学校主题汇报、环境文化参观、互动研讨、领导总结引领等形式,围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探索新优质学校建设路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展开深度探讨。三所学校的主题汇报和典型做法,参训人员的交流互动,张科长的总结归纳,郝局长的高屋建瓴,为新优质学校建设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方向;为全局各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点亮了灯、指明了路、扬起了帆。
二、学习收获
定义“优质”内涵,做有温度的教育
一处中学黄涛书记提出,新优质教育的内涵体现在三个维度:育人方式革新、发展模式转型、教育公平导向;其核心内涵是从“单一质量”迈向“全人生态”。优质,乃温度之传递、刻度之坚守、深度之突破。教育不是作秀,需要回归本真;教育不要折腾,需要纯粹真实。
立德树人,师生共同成长
第五中学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王炜书记在汇报中强调了规范、团结与创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重点,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五中精神”值得每个油田教育工作者学习、传承。
解码《纲要》,课程融合与幸福德育
一处小学周晓娜书记对新优质学校的理解为:“新”是教育理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优质”是构建“四高”教育生态——高质量教学、高素养师资、高满意度服务、高成长性学生。通过实践与探索,实现课程融合、打造思维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五育融合,从“管理”到“滋养”,润泽学生生命底色。
一处中学的温度、第五中学的坚韧、一处小学的多元,都给参训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收获甚多、思考甚多,同为外探区学校的我们更值得去学习和借鉴,返程的路上即已计划邀请三所学校的领导来我校进一步的指导、促进。
三、反思展望
论坛学习交流的目的,就是引领示范,旨在共同提高、全面提升。此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新优质学校建设需要教育者突破惯性思维,在保持教育初心的同时勇于创新。
沧州学校作为华北油田的第一所学校,有着深厚的底蕴、优良的传统、曾经的辉煌,如今虽遇到诸多的困难,尤其是生源严重不足等问题,但全体教职工始终秉承着对油田教育的坚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近日在四年级的一节道法课上,老师让孩子们在自制的小花上写下对学校祝福的话,展示环节一个男孩读着:“希望学校的学生再多些,希望我们的学校一直在,以后我要常回母校看老师们……”这堂课很有感染力,也感动了听课的老师们,学生的话给了我温度和温暖。
沧州学校将把论坛中的创新理念转化为渐进式改革行动,以“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态度参与学校品质提升工程,让教育变革真正惠及每一个生命。“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新优质学校建设的深层命题和有效路径,将论坛的思维火花转化为扎实的办学行动。
总之,新优质学校建设是一场回归教育本原的革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成为理念的思考者,更要成为行动的践行者,在守正创新中书写教育的更多可能。
学思践悟启新程 对标优质谋发展
华北油田沧州学校副书记 朱宏璋
3月21日,我参加了石油分局组织的贯彻《教育强国建设纲要》精神暨新优质学校建设干部培训。此次培训在北部三所学校召开现场会。教育之变,始于对标,成于践行。面对“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新优质学校建设需以“学”解困、以“思”破局、以“践”筑基、以“悟”致远。走进一处中学、第五中学及一处小学的课堂、课程与校园文化,我们既看到教育理想的共性追求,更读懂因地制宜的实践智慧——优质绝非模板复刻,而是理念的内化与行动的迭代。从“学思”到“践悟”,从“对标”到“超越”,这是一场以问题为起点、以师生成长为核心的教育革新之旅。
一处中学的办学理念让我印象深刻。“温度、刻度、深度”彰显出学校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探索。办学用“温度”体现了学校以生为本,关注师生情感需求,营造充满关爱、尊重的校园氛围,让教育成为温暖人心的事业;“刻度”意味着用科学精准的标准衡量教育成果,涵盖了教学质量、学生成长发展等多维度评估,确保教育过程扎实、有效;“深度”则聚焦于知识的深度挖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助力学生长远发展。这种三维聚力的模式突破传统教育局限,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教育体验,为我们创建新优质学校提供了宝贵经验。
华油五中“团结和谐 ,能战斗敢为先,困难压不倒齐心不服输”的精神很好的诠释了教育工作者与学子同频共振、共克时艰的集体力量。无论是教学改革中的攻坚克难,还是校园活动中的协同创新,师生始终以“敢闯敢拼”的锐气突破瓶颈;面对突发挑战,全员迅速集结、高效应对,用“困难压不倒”的韧性化解危机;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更以“齐心不服输”的信念创造多个区域教育标杆。这种精神不仅塑造了独特的校园品格,更在新时代的育人实践中焕发持久生命力,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了澎湃动能。沧州学校作为一所有着50多年历史的学校,既有历史传承下的优秀传统,同时也面临着学校硬件设施陈旧,教师老龄化和周边地方学校众多,生源竞争激烈,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困境。尽管挑战重重,沧州学校始终以“破茧重生”的勇气迎难而上。沧州学校深知,历史积淀是根基,革新求变是出路。沧州学校将以“硬件升级、师资优化、管理创新”为三大抓手,全面启动校园改造工程,推动老教师经验传承与青年教师能力提升的“双轨培养计划”,同时探索特色课程建设与精准化生源培育模式,以差异化竞争突围。我们坚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沧州学校必将激活内生动力,在赓续传统中实现系统性革新,向“新优质学校”目标坚定迈进,为每一名学子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未来!
走进一处小学,通过现场参观和聆听一处小学党总支书记周晓娜的新优质学校创建的报告,给我总体的印象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实、乐”。走进校园,首先是“美”,精心培养的绿植、漂亮的剪纸、迎风飘起的风筝、富有韵味的扎染布艺、非遗传承的漆扇作品等等映入眼帘,无不透露出一处小学精美独特的人文气息。师生们漫步于此,定觉心旷神怡——绿植以蓬勃生机唤起对生命的热爱,剪纸以细腻线条培育专注与耐心,扎染的斑斓色彩碰撞出创意的火花。非遗文化浸润日常,让传统之美悄然生长为心中的文化自信;艺术与自然的交融,更使课堂外的每一处角落都成为“无痕的美育课堂”。在这里,教师们激发着以美启智的教学灵感,学生们滋养出发现美、创造美的敏锐感知,师生共筑的不仅是校园风景,更是一方让心灵舒展、精神丰盈的成长沃土。第二是“实”,一处小学德育+美育,智育+劳育等等工作,都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搞形式主义,每一项融合课程的设计,每一项育人活动的开展都深入考量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发展规律。从课程内容的精心编排到实践环节的细致打磨,都力求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学生全面成长的养分。第三是“乐”,一处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而且效果突出,在这些工作的背后是全体教职工的艰辛的付出,虽然辛苦,但从一处小学领导、老师那洋溢着灿烂阳光的一张张笑脸中,我看到了他们真正的乐在其中,为自己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乐”,为学校的长足发展而“乐”,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乐”。我想这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工作态度,从职业需求到专业精进,最终升华为教育情怀。当教育真正成为一场师生共赴的成长庆典,“乐”便超越了工作热情,升华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自觉。这种从“需要工作”到“精进工作”再到“享受工作”的蜕变,正是新优质学校创建中最动人的教育叙事,也是每位教育者值得追求的职业境界。
教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新优质学校创建正是这场修行中最动人的实践注脚。三所学校的探索历程深刻印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理念引领,更离不开脚踏实地的深耕细作。从“温度、刻度、深度”的育人哲学,到“团结敢为、破茧重生”的奋斗精神,再到“美、实、乐”的生态构建,每一所学校都在用行动诠释“优质”的多元内涵。当教育者以“学思践悟”为舟、以“师生共长”为帆,教育的航船必能穿越时代浪潮,抵达公平而有质量的未来。愿我们以此次培训为起点,赓续教育初心,携手共绘新时代教育强国的壮阔图景——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滋养生命的绿洲,让每一名师生都成为教育理想的追光者!
新优质学校的探索之眸
华北油田沧州学校副校长 于莹
3月21日,我校一行四人驱车廊坊。
作为石油分局最北端的教育明珠,这里以严谨的治学传统与卓著的教育成果历来被油田教育人所称道。车窗外华北平原的春意渐浓,我的脑海中追问不断闪现:新优质学校何谓“新”?何谓“优”?作为新优质学校建设论坛的首站,这片教育热土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维激荡?
一、精神图谱:教育情怀的当代书写
在一处中学的校门前驻足,“一处中学,一处有温度的学校”的标语映入眼帘。当下心生温暖,细节中见巧思,语句中见情怀,这恰似整个教育片区的精神注脚。其学生细节教育30条以经典为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整合对标;学校校徽的石油红底色,将石油人的奋斗基因融入育人血脉。五中“团结和谐;能战斗敢为先;困难压不到、齐心不服输”的精神书写着五中人的教育情怀与坚守。十年如一日编撰的《采薇》校刊,凝结着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年轮。一处小学的铸魂教育、幸福教育,厚植文化自信,涵养生命底色。三所学校用文化基因的传承,守护着教育的根本温度。
二、成长经纬:师生共生的教育生态
一处中学的温度文化以让学生在尊重中成长、让教师在团队中感受职业幸福,为学校发展持续蓄能;五中“有方向,有力度,有温度,有创新”的多元德育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一处小学的“班主任节”,让师生情谊在惊喜与掌声中交融,织就最温暖的记忆锦缎。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处小学的观摩中,那个穿梭于师生间的白化病孩童。和其他学生一样,他面带微笑,时而聆听,时而向老师们投去好奇的目光,那灿烂的笑容诠释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这些实践印证着:真正的优质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塑造,而是师生在互动中彼此照亮温暖的过程。
三、创新光谱:教育本质的守正出新
三所学校的教育创新如同三棱镜,将优质教育折射出七彩光谱:一处中学 “刻度与深度”的辩证哲学,五中“多元德育”的生态理念,一处小学“课程融合”的跨界思维,共同构成了新优质教育的光谱图,体现着三所学校对新优质学校从理念破冰到实践深耕的探索历程,用持续的教育创新回应时代命题——真正的优质教育,永远在路上。
暖风斜阳中,各自启归程。那些在校园里捕捉到的教育微光,此刻正化作彼此行囊中的火种启示我们:新优质学校的“新”不是体现在校舍、设备、技术的新,而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迭代。“双减”背景下,新优质学校的“优”不是亮眼的成绩单、升学率,而是“减法与效率共生”的课堂、“快乐与收获并存”的成长足迹,我们要做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引领价值追求的教育人。
正如郝局所说,新优质学校创建要真正领悟并实践“有教无类、回归本源、积极探索、百姓满意”的核心内涵,要真正做到回归育人本质,即培养学生全面有个性的成长,真正做到全面育人、多元育人。
新优质学校的创建,不是同质竞争而是个性共存;新优质学校的创建不是靠生源的优势、资源的聚集、荣誉的积淀,而是在与优质校的对标中不断发现并解决自身问题,基于学情、校情主动探索,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在常态办学条件下,通过解决发展中的常态问题,不断走向新优质。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沧州学校虽和三所北部学校同属分局外围学校,但在学校规模、教育理念等方面确有提升空间。感谢分局组织的这次教育论坛,让我们有机会直面差距,正视困难。我们将以此次学习为起点,在差距中寻找突破点,锚定目标,开拓思路,提质强校,一路前行。不管未来的路在何方,我们作为教育人的初心不变、目标未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参加石油分局新优质学校建设论坛(北部学校站)心得体会
华北油田沧州学校教务主任 沈彦
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我有幸参与了石油分局组织的“新优质学校建设”论坛首站活动。通过听取北部片区一处中学、一处小学、华油五中三所学校主题汇报、实地参观校园环境文化、互动研讨活动,一天的沉浸式学习,既有郝局长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引,又有三所学校鲜活生动的实践案例,让我对新优质学校的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我校新优质学校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启示与行动方向。
新优质学校的核心是打破传统教育评价的制度,从育分转向育人,从选拔转向成长。只有做到有教无类,不挑选生源、不依赖特殊资源、不追求分数排名,才能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新优质学校建设的三大支柱是以生为本,教师提升,以文化育人。以生为本就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掐掐尖儿培优到全员提质的战略转型。教师是新优质学校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提升要以师德为魂、能力为基。我们要让教师要走进那些成绩不理想、家庭条件弱、社会关注少的孩子,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赋能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做到以文化育人,知行合一。
郝局说,忽略考试成绩,我们才能看见学生的成长;放下衡量标尺,我们才能听见花开的声音;突破学科边界,我们终将要遇见想要的未来。三所学校的文化育人建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处中学通过校园文化,让空间成文化传承的动态载体。无论是校园的文化墙还是大厅的彩绘石头展示架、圆柱书架,在光影交错间,无不彰显着学校育人理念的沉淀,每一眼停留,皆能触碰教育的温度与文化坚守。他们“凡人说茶”的茶道分享活动,让教师们在茶香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校园“四季”主题文化节,让学生在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增长知识。
华油五中的“生本文化”与“师本文化”相融合,真正实现了师生在互动中共生共长。学生通过“四季文化节”展现个性,学校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在“名师工作室”中精进业务,学生自主编撰出版校刊,这些无不充分体现“师生共同成长”文化内涵。华油五中扎实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教学拓展活动”,通过跨学科拓展活动,给学生和教师搭建了展示的舞台,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成为教师校本教研的延伸形式。
一处小学“基础+拓展+探究”的“石榴花”三级课程体系,突破学科壁垒,实现了跨学科融合,为学生搭建起一座多元成长的立交桥。他们开发的《探秘二十四节气》项目式跨学科主题课程,通过丰富多元的活动,让观者感受到了他们传承文化,传递文明的创新式实践。当我看到孩子们亲手做的各式花馍、熟练制作漆扇、自信展示编织工艺、分享扎染作品……我直观感受到了孩子们在亲近自然、感受文化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思考、创造与分享,在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
在新优质学校的建设中,我还需要在学校的校园文化、课堂文化建设中要多思考、深挖掘,结合学校实际探索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的文化建设思路,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文化育人。
站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起点,此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新优质学校建设既是静待花开的坚守,更是破茧成蝶的革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未来,我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努力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的土壤中绽放独特光彩,谱写新时代育人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