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石油分局新优质学校建设论坛学习交流之油建小学篇
在教育强国战略的宏伟蓝图下,新优质学校建设是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石油分局笃根本、去浮华、抓内涵,于3月21日举办了“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精神暨新优质学校建设论坛”,破解新优质学校“基因密码”,实现“三个突破”,突破功利化价值,突破标准化培养,突破经验式管理,以抓住教育精髓,回归教育本原,实现“破茧蝶变”,营造育人新生态。在本次论坛中,一处中学、第五中学、一处小学将实践中的思考与探索倾囊相授,极具参考价值,各学校领导也积极晒出参与论坛的所思所获,希望借这些分享,激发更多教育智慧的火花,凝聚各校力量,共同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添砖加瓦。今天晾晒心得的学校是华北油田油建小学,我们一起看他们采撷的智慧之光。
华北油田油建小学党总支书记 贾华莉
3月21日,我参加了石油分局组织的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大讲堂活动。聆听了一处中学、第五中学和一处小学三个学校书记和郝旭光局长对优质学校建设的认识。他们的发言,加深了我对优质学校内涵的理解。各校展示的实践案例,更是照亮了“新优质学校建设”的前行之路。让我深刻体会到,新优质学校建设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更是一场关乎教育初心与未来的“破局行动”。让我更加坚信:教育,就是以光引光、以心传心的征程。
一. 三所学校宝贵经验
一处中学学校“温度+刻度+深度”三维聚力:启示我们教育要以“尊重、温情、协同”为底色,通过制度规范、文化浸润和创新突破,构建有温度、有标准、有深度的育人生态。
华北油田第五中学“规范+创新”双轮驱动:强调文化立校、教研强校、德育润校的系统性,尤其在多元德育中注重“溶解于平时,渗透于课堂,拓展于社会实践活动”思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打下基础。
一处小学“课程融合+幸福德育”破局: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单科教学到全景学习的转变”;以“德育滋养生命”,其“隐形文化创意解码”和“家校共育”策略,让每个孩子的生命底色温暖明亮。
三所学校在展板中,不约而同地用到了“光”,一处中学的“微光成炬,照亮未来”;第五中学的“逐光行动”;一处小学的“温暖之光”都诠释了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光芒点亮光芒。追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之光,逐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温暖明亮的未来之光。
二. 学习借鉴对标执行
回到学校,学校领导班子再次深度思考。考虑到油建小学,目前面临着两大问题与挑战。一是学生行为习惯差、纪律意识薄弱、集体观念淡薄;托管机构管理良莠不齐,家庭教育缺位问题突出。二是一线教师青年教师占比超60%,都是工作时间不超过两年。大部分非师范背景、经验不足,在教学规范、家校沟通、课堂管理等方面亟待提升。
依据现状,我校将在一段时间里“培养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为办学理念,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文化浸润、队伍提质、课程创新、家校协同”为抓手,分阶段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
(一)文化立校:构建“好习惯”浸润式生态
1.物质文化:打造“习惯成长”显性空间
2.制度文化:以“刻度”坚守规范
借鉴一处中学的“规行距步”,一处小学的好习惯银行等经验,制定课堂管理准则、教师教学规范指南等。
(二)队伍提质:激活青年教师内生动力
1.校本教研:构建“双习”课堂(习惯+学习)
2.团队文化:营造“共生共长”氛围
(三)德育创新:从“管理”到“滋养”的转型
1.课程融合:让习惯培养“落地生根”
2.实践赋能:打造“习惯养成”特色活动
(四)家校协同:破解“缺位”与“越位”难题
1.家长学校:分层分类指导
2.隐形文化:构建“家校共育生态圈”
(五)党建引领:做新优质教育的追梦人
1.党建与育人同频:将“培养终身受益的好习惯”的理念,纳入党员学习清单,设立“党员示范课岗”,让党组织成为改革的“红色引擎”。
2.文化与精神共振:提炼“真抓实干”精神与新优质学校理念的结合点,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标识。
3.问题与行动共舞:针对师资不稳、家校协同弱等问题,推行“党员结对青年教师”“党员家长联络制”,用“困难之下不退缩,一心一意求发展”精神破解发展难题。
总之,新优质学校建设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我校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以“好习惯”为主线,用文化的力量浸润心灵,用专业的成长赋能教师,用创新的课程激活生命,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每一位老师在规范与温暖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以光为引,我们终将在油建小学播种出璀璨星河;向光而行,我们必定让每个生命都温暖明亮!
以温度与创新重塑教育生态
华北油田油建小学校长 厉军飞
为扎实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3月21日,石油分局举行了教育干部培训暨贯彻《教育强国建设纲要》精神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大讲堂首站活动。一处中学、第五中学和一处小学,分享了学校在贯彻《教育强国建设纲要》精神、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过程中的感悟、做法。促使我对“新优质学校”的内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教育的温度与生命的生长
1、以文化浸润心灵,让教育有温度
华北油田一处中学,一所有温度的学校,以"淬火砺剑"年级活动构建成长仪式,《离别开出了花》毕业礼用音乐剧形式实现情感共鸣,诠释"教育是抵达心灵的艺术"。让学生感受到了来自学校的温暖。“凡人说茶”的茶道分享,茶香氤氲中实现教师精神对话,构建起"和敬清寂"的团队文化生态。增强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彰显着学校对老师的尊重。
走进学校教学楼大厅,窗面文字凝练校园文化内核,窗外景致与窗内精神交融。会说话的教学楼,尽显学校育人理念的沉淀,每一眼的停留,皆能触碰教育的温度。学生自主创编皮影戏突破剧场局限,将《将进酒》诵读融入课间展演,实现文化传承的生命力转化,更彰显了以生为本的育人智慧。
2、以创新为引擎,让发展有动力
华北油田第五中学,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热情、充满希望的地方,在创建新优质学校的路途中,五中人一直保有着执着的教育情怀和坚守着“团结和谐;能战斗,敢为先;困难压不倒、齐心不服输”的五中精神。学校把创建“有方向,有力度,有温度,有创新”的多元德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教师学生热情保持多元德育的温度,与时俱进的潮流,推动多元德育创新。坚持依法治校,五育并举,相互融合,整个校园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3、以学生为中心,让成长有方向
华北油田一处小学,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教育智慧为引。以“三维共振”机制作为引擎,构建学习共同体。以“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全学段育人链,让家国情怀扎根童年。创设跨学科融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探索五育协同发展,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分数不在是唯一标尺,激活每一个生命个体内的潜能,让每个孩子眼中有光,脸上有笑。
二、从“新优质”到“真优质”的路径
真正的教育温度源于对个体生命的深度观照。三所学校以文化作舟,用课程架桥,在坚守与创新中诠释了"教育即生长"的本质。这种将制度硬度与人文温度融合的智慧,正是新时代学校品质提升的核心密码。
教育守望者以"大格局建体系、小切口深耕作"的实践哲学,为我们构建了"苟日新,日日新"的专业坐标系。溯源教育本质,质量提升既是仰望星空的人文关切,更是脚踏实地的精益管理。
优质学校一定是一所有温度的学校。学校品质提升需从“管行为”转向“润人心”,用文化滋养代替制度约束,让师生在认同中共生共长。油建小学全体师生要用自己和热情去构建自己的温度,用温度教育人,用温度培养人,用温度融合人,开展“暖心工程”增强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实施“三级培养计划”:新教师“青蓝工程”、骨干教师“拔节工程”、名优教师“共生圈层”,构建教师成长的雨林生态。
优质学校建设的核心在于以生为本,避免陷入“唯分数论”窠臼,实现价值观培育从说教到浸润的转化,将学生培养为终身学习者。构建和谐的教学共同体,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让“家门口的学校”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教育港湾。
三、做教育生态的匠心守护者
“锚定教育初心 深耕教育沃土”,教育的优质化本质是一场静默的深耕运动,从种子到森林的教育耕耘、仰望星空时,我们选择做播撒火种的人;脚踩大地时,我们誓做守护苗圃的匠人。唯有将初心锚定在人的成长坐标上,在制度的框架内注入人文的温度,以匠心培育教育生态的每一捧热土,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生长的生命场域,方能赋予学校真正的生命力。未来的教育征程中,我愿以“静默深耕”的姿态,践行“教育即生长”的本质,让每一颗教育的种子都能在沃土中绽放独特的光华。
新优质学校:温度教育的生长坐标
华北油田油建小学副校长 王娜丹
3月21日,一个特殊的星期五,在这个昼夜平分的时节,我们以哲学思辨之态展开了一场关于教育本真的追问——我有幸参加了沧州市教育局石油分局在华北油田一处中学、华北油田第五中学、华北油田一处小学举办贯彻《教育强国建设纲要》精神暨新优质学校建设论坛。“有温度的教育”成为了论坛的高频热词,思想在碰撞中迸溅星火,智慧在迭代中深广升华,如春风拂过心田,让我对教育实践有了全新的思考。
一、革新理念:挣脱知识搬运枷锁,驶向心智启蒙彼岸
三尺讲台不该是知识的简单集散地,而应是点燃思维火花的“反应堆”。当我们伫立在讲台之上,所传递的远不止于课本中的知识,更是引领学生进行思维的自我重塑,唤醒一颗颗沉睡的心灵,引发灵魂深处的触动。若只关注“如何完成教学进度”,却忽略“这堂课能为学生带来怎样的成长”,课堂便便沦为了标准化产品的生产线,却不再是孕育生命成长的温润土壤。 我反复叩问:“学生十年、二十年或是更久会记得什么?” 从这一点出发,在设计一堂课时,我们就要追问“为什么要讲这个知识点”,答案或许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或“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当我们开始这样思考,教案就不再是按部就班的流程脚本,而会成为助力学生能力攀升的桥梁。
二、尊重多元:教人勿过高,要使其可从
冯恩洪校长曾说:“课堂,有些学生是接受,有些学生是享受,有些学生是忍受,有些学生是难受。我们给有差异的孩子无差别的教育。”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有温度的教育意味着教师要摒弃刻板印象和单一标准,接纳学生的差异。比如,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是急于批评指责,而是耐心倾听他们的困惑,一起分析原因并解决问题;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独特的见解,哪怕与标准答案不同,也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从而建立起自信和安全感。不同学生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有温度的教育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对于喜欢动手实践的学生,多安排实验、操作类课程;对于擅长逻辑思维的学生,提供更多思考、探究性的问题。不搞“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学习,挖掘自身潜力,享受学习的乐趣 。
直木可造梁,弯木能作犁。教育最大的谬误,莫过于用同一把尺子丈量参差的灵魂。身为教育人,我们要让“柠檬”更酸,让“苹果”更甜,而非强求“仙人掌”长成“参天大树”。 课堂应当成为思维的“游乐场”而非知识的“填鸭场”。这里需要上演的,不是整齐划一的团体操,而是个性绽放的圆舞曲。当我们用精准教学的强光,穿透知识的重重迷雾时,更要借助思维可视化这一特殊工具,如同开启微观世界的大门,清晰洞察每个神经元,是如何像勤劳的织工一般,精心编织起认知的复杂网络。 高效课堂的奥秘,蕴藏于四维同频的奇妙联动里。在认知层面,像庖丁解牛般剖析知识脉络,让复杂知识条理分明;于情感领域,似燃起烽火般激发求知渴望,赋予学习源源不断的内驱力;从社交视角,如搭建通途般促成合作交流,使思维在碰撞中绽放光芒;在元认知范畴,若播撒良种般培育反思意识,让学习在复盘总结中实现进阶 。当“课堂笑声”与“课后掌声”交响成章,当“即时反馈”与“长远回响”形成和鸣,教育的交响乐便真正奏响生命的华章。
三、生态愿景:书写新的教育契约,当令心自舒
在时代的路口,我们正在书写新的教育契约: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单纯追逐分数的短视行为,坚决抵制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的陈旧模式,力求重塑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
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引导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精准锚定自己专属的星辰坐标。我们怀着园丁培育幼苗的热忱,守护教育的纯净环境,凭借饱含智慧的目光,发掘生命深处的灼灼华光。最终,教育将成为划破黑暗、照亮人类文明进程的夺目极光 。
春分已至,昼夜等长,大地之上,万物竞发。我们选择“不辜负每一个孩子”。我们更学会敬畏生命的本真模样,让教育回归生命的原野,让每个灵魂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向阳生长,绽放独一无二的馥郁芬芳。
探寻德育新路径,共育时代新人
华北油田油建小学政教主任 廖国红
3月21日,我有幸投身于“新优质学校建设”大讲堂活动之中。此次活动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对教育理念与实践探索的心田。一处中学、第五中学和一处小学,三所学校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与德育实践,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优质教育的大门,让我对德育工作有了更为深刻且全面的认识。
博采众长:汲取三校德育精华
一处中学提出的“有温度的生命场、有刻度的质量链、有深度的创新源”理念,宛如一座灯塔,照亮了教育前行的方向。在德育工作方面,学校以班风、学风建设为基石,精心搭建起跨学科项目式德育活动的大舞台。艺术节上,学生们用灵动的音符和绚丽的色彩奏响青春华章;经典朗诵会中,悠悠古韵传递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山楂文化节里,学生们在劳动实践中领悟生活的真谛。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化作学生亲身参与、深切体验的成长之旅。
本学期,校园“四季”主题文化节的推出更是一大亮点。春季风筝节,孩子们在蓝天白云下奔跑欢笑,放飞的不仅是风筝,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探索未知的渴望。社团活动的蓬勃开展,涵盖美育、体育、英语演讲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校园里绽放独特光彩。
第五中学以“有方向,有力度,有温度,有创新”的多元德育为特色,致力于挖掘学生的无限潜能。学校积极拓宽教育思路,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模式,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具备了应对未来挑战的勇气与能力。
一处小学“幸福德育润泽生命底色”的教育理念,洋溢着满满的温暖与关怀。学校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通过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在这里,教育回归本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情感与品格基础。
吾日三省:反思过往德育之不足
回顾自己以往的德育工作,虽付出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三所学校相比,仍存在不少亟待改进之处。在德育方式上,过于依赖传统的课堂讲授和规章制度的约束,缺乏像一处小学那样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德育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方面,也做得不够细致深入。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未能像一处小学那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平台,使得部分学生的潜能未能得到充分挖掘。此外,在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上,也存在明显不足,各项活动之间缺乏有机整合,难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笃行致远:规划未来德育新征程
基于此次学习的深刻感悟,我对未来的德育工作有了清晰的规划。首先,在德育活动设计上,我将借鉴一处中学的经验,增加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结合不同的节日、季节以及学科知识,设计一系列跨学科项目式德育活动。例如,在植树节开展“绿色家园,我来守护”活动,让学生在植树造林的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同时融入语文写作、科学探究等元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其次,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学习一处小学的做法,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社团课程,如书法、绘画、足球、机器人编程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找到自信和成就感。
再者,加强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制定详细的德育工作计划,将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例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贯穿全年的德育活动。在国庆节开展主题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寒暑假组织红色研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日常教学中,通过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德育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此外,还要注重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定期组织家长会和家长学校活动,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形成家校共育的强大合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德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通过此次“新优质学校建设”大讲堂活动,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三所学校为榜样,不断反思、积极进取,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之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坚信,只要我们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定能在德育的广阔天地里耕耘出一片绚丽多彩的未来!
践行融合理念,推动教务新发展
华北油田油建小学教务主任 熊焰
3月21日,我参与了石油分局组织的“新优质学校建设”论坛活动,一处小学“课程融合破局成长边界,幸福德育润泽生命底色”的理念令我深受触动,犹如在教育的迷雾中寻得一盏明灯,为我在教务工作中的探索指明了方向。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理念之光:洞察一处小学教育智慧
一处小学在“双减”政策的浪潮下,积极探寻教育的新路径,展现出非凡的前瞻性与创造力。在课程融合方面,学校对核心素养落地的深度思考令人钦佩。从传统的“单科教学”迈向“全景学习”,这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革新。通过“教学评一体化”改革与“思维课堂”的打造,以“问题链驱动+跨学科任务”为核心展开课程融合实践,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深度学习。这种模式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使知识不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式学习”是一处小学课程融合的又一亮点。秉持让儿童站在教育中央的理念,学校开发的《探秘二十四节气》项目式跨学科主题课程,巧妙地将课程与生活、世界紧密相连。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他们在研究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培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真正实现了教育与生活的无缝对接。
学校提出的“三大路径”有效推进课程融合,更是一套系统且全面的策略。它从不同维度为课程融合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法,确保了课程融合不是简单的形式拼凑,而是深入、有效的教育实践。这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教育环境。
二、躬身自省:反思教务工作现存问题
反观自己在教务工作中的过往经历,虽然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但与一处小学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相比,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课程设置上,尽管各学科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学科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存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无法充分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
在教学方法的引导上,虽然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但对于像“教学评一体化”这样先进理念的推广和落实还不够到位。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非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也往往侧重于结果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此外,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方面,虽然意识到学生应该是教育的中心,但在实际工作中,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机会还不够丰富。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砥砺前行:擘画教务工作全新蓝图
基于对一处小学成功经验的学习与自身工作的反思,我对未来的教务工作有了明确的规划。
1、在课程建设方面,积极推动双习课堂的课程改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时间和任务的双重驱动下通过读、背、写、听、说、实验、实践自己获得知识,培养他们学会时间管理、专注做事的人文素养。
2、促进课程融合的深入发展。组织各学科教师进行集体研讨,打破学科界限,共同制定跨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点为出发点,挖掘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发一系列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校本课程。例如,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自然资源,开发“家乡文化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等跨学科主题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又能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大力推广“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加强教师培训。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开展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让教师深入理解“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和实施方法。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并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4、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减少不必要的书面作业,增加实践活动和探究性作业的比重。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组织科技节、文化节、体育节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5、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合作。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方案,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同时,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与社区、企业、博物馆、科技馆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和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习和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处小学的成功经验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念和方法切实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未来的教务工作中,我将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积极推动课程融合与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融合的教育中破局成长边界,绽放生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