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强国战略的宏伟蓝图下,新优质学校建设是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石油分局笃根本、去浮华、抓内涵,于3月21日举办了“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精神暨新优质学校建设论坛”,破解新优质学校“基因密码”,实现“三个突破”,突破功利化价值,突破标准化培养,突破经验式管理,以抓住教育精髓,回归教育本原,实现“破茧蝶变”,营造育人新生态。在本次论坛中,一处中学、第五中学、一处小学将实践中的思考与探索倾囊相授,极具参考价值,各学校领导也积极晒出参与论坛的所思所获,希望借这些分享,激发更多教育智慧的火花,凝聚各校力量,共同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添砖加瓦。今天晾晒心得的学校是华北油田十五处学校,我们一起看他们采撷的智慧之光。
让每一所校园都成为滋养生命的绿洲
华北油田十五处学校 李庆勇
3月21日,石油分局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暨新优质学校建设论坛在华北油田一处中学、华北油田第五中学、华北油田一处小学三所校园落地生根。郝局长《锚定教育初心,深耕育人沃土》,黄涛书记“温度、刻度、深度”的实践智慧,王炜书记擘画的创建蓝图,周晓娜书记“幸福德育润泽生命”的温情叙事催人奋进。这场论坛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更是一次教育初心的回归之旅,行走在华北油田一处中学、华北油田第五中学、一处中小学的校园中,新优质学校“有教无类、回归本源、积极探索、百姓满意”的四个特征,化作触手可及的教育图景,令人心潮澎湃。
一、新优质学校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一处中学、五中、一处小学三所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基础,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关注学生、家长当下的需求,又把学生长远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一处中学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善知善行善扬善意识,同时营造高雅书香人文幸福愿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五中建立良好家、校协同育人区域生态,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了家长信任度和满意度,通过家长的支持和宣传,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一处小学以独特的理念为核心,打造学校特色,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至善育人”为核心,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和课程研发
二、 新优质学校全新理念
新优质学校不再把“学业成绩”“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是将学校环境、文化、法规制度以及学校教育全部要素进行连续全面的创造和监控。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从过度追求功利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质量评价上,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而多样的综合评价;在学生培养模式上,从标准化、同质化教育转向注重需求导向的个性化培养;在教师专业成长上,从强调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转向注重专业素养和教育境界;从教育管理方式上,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转向更加强调思想和专业引领。
三、新优质学校在奋进中发展
1、认真学习纲要。教育部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学校,尤其是校领导必须认真学习,理解内涵,领会文件精神,集中班子成员和广大教师的集体智慧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改变领导班子和教师固有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理念。
2、路虽远行则将至。十五处学校远离分局和各兄弟学校,在当地面临各种困难。教师老龄化突出,教师大批退休,多年来没有补充新教师,一是身体健康影响教师的工作,二是思维方式固化、知识结构固化,影响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面对以上情况十五处学校从领导班子到教师没有退缩。我们相信坚持就有前途,坚持就有发展、坚持就有收获,基于此十五处学校目前在辛集市当地小有名气,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契合了新优质学校“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理念。
新优质学校建设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脚下正在延展的道路,当教育真正回归“有教无类”的初心、“回归本源”的纯粹、“积极探索”的锐气、“百姓满意”的追求时,每一所校园都将成为滋养生命的绿洲,每一位师生都能书写属于自己的春天故事。
锚定教育初心 共绘优质蓝图
华北油田十五处学校 徐雅君
3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华北油田一处中学、第五中学及一处小学联合举办的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精神暨新优质学校建设论坛。此次论坛以“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核心,通过实地参观、经验分享,让我深刻感受到新时代教育变革的脉搏。郝旭光副局长提出的 “三个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温度、师德筑基的教师高度、文化浸润的育人厚度)与“四个特征”(有教无类、回归本源、积极探索、百姓满意),为新优质学校建设指明了方向。下面,我结合观摩感悟,谈几点体会。
一、以文化人,让教育浸润生命底色
1、环境育人,构建沉浸式文化场域
参观一处小学时,“幸福校园体验场”令我印象深刻。扎染、漆扇、等非遗技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完美结合。教学楼大厅的剪纸艺术,楼梯台阶镌刻《大学》名句,让学生在攀登中感受千年文脉。第五中学不断加大硬化、净化、美化、绿化、亮化校园力度,优化育人环境。一处中学的环形书架、彩绘石头展架等细节,同样将文化传承融入空间设计。这种“让每一面墙说话”的理念,不仅提升了校园美学价值,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厚植文化自信。
2、活动润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一处小学的 “二十四节气”项目式学习,将节气文化与科学、艺术、劳动深度融合,学生通过知节气、观节气、创节气,在实践中感受自然节律与人文精神。一处中学的“山楂文化节”“风筝节”等活动,将德育、美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这些特色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更构建了独特的文化育人生态。
二、以生为本,探索五育融合新路径
1、课程创新,打破学科壁垒
一处小学的“石榴花”三级课程体系以“基础 +拓展+探究”为
框架,通过数学与工程设计融合、语文与戏剧表演结合等实践,实现跨学科深度学习。例如,张巧梅老师的《汉字真有趣》将舞蹈、戏剧与美术融入课堂,郑杨老师的数学课《搭积木比赛》结合古诗《题西林壁》,让核心素养在真实情境中落地。这种课程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技赋能,激发创新潜能
一处中学的机器人创客社团在省赛中斩获佳绩,其“智创未来”
理念通过校外师资引入、创客教室升级等举措得以落实。科技教育与石油精神的结合,如《石油精神与科技创新》课程,既传承了油田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老树新花”的实践,为传统学校注入了现代活力。
三、以德铸魂,培育 “完整的人”
1、德育课程化,让价值观具象可感
一处小学的“24品格成长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可量化的品格指标,“幸福币” 评价体系通过好习惯积累激励学生成长。一处中学的“诚信为本,细节护航” 德育品牌,以《细节教育30条》规范行为,通过“中考百日誓师”“毕业典礼”等仪式强化理想信念。这些举措将德育从抽象说教转化为具体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责任与担当。第五中学创建“有方向,有力度,有温度,有创新”的多元德育,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
2、家校社协同,织密育人网络
各学校均注重家校共育:一处小学的“家长沙龙”邀请家长参与课程开发,一处中学的分层家长会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家长提供专业支持。同时,社区志愿服务、石油矿区研学基地等资源的整合,构建了“校园+田野+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让学生在社会参与中增强公民意识。
四、以纲为领,凝聚发展合力
郝旭光副局长提出的“三个坚持”与“四个特征”,为新优质学校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温度:从一处小学 “班级树洞” 的情感联结到一处中学课后服务的“自主学习+特色课程”设计,均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
坚持师德筑基的教师高度:各学校通过“青蓝工程”、师德宣誓、教师关怀等举措,打造了一支既有专业素养又有教育情怀的师资队伍。
坚持文化浸润的育人厚度:非遗技艺进校园、石油精神融入课程等实践,让文化传承成为教育的底色。
而“有教无类、回归本源、积极探索、百姓满意”的四个特征,则要求学校回归教育本质,以公平优质的教育回应社会期待。
五、以愿为灯,开启育人新程
回顾此次论坛,新优质学校建设的精髓在孩子们的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肩上有责、脸上有笑、眼里有光”,这短短十二个字,却生动地描绘出了新优质学校建设下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新优质学校建设不仅是硬件的升级,更是理念的革新。为了更好地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结合此次论坛的收获,我认为我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团队的管理能力与决策水平,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其次,在教师培养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此外,还可以建立校内教师互助机制,鼓励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再次,在课程建设方面,要注重课程的多样性与个性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要加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实施质量。
最后,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时代精神,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节、读书节、科技节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校文化,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也是一场向美而行的修行。新优质学校建设需要我们以匠心深耕,以初心坚守,让每一个孩子眼中有光、脸上有笑、肩上有责。唯有如此,方能实现教育本质的完美回归,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基层力量。
以德育为引领,赋能新优质学校建设
华北油田十五处学校 冯闯
3月21日,我有幸参加石油分局组织的贯彻《教育强国建设纲要》精神暨新优质学校建设论坛活动。此次活动围绕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向、德育工作创新、学校优质化建设路径等主题展开,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接地气的实践案例分享。一处中学实施“三度融合”改革,以温度珍视每一个生命,以刻度为每项改革提供精准标尺,以深度让每次突破都迈向光明未来,谱写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层华彩篇章。第五中学创建“有方向,有力度,有温度,有创新”的多元德育,为最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一处小学丰富的校园生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每个孩子感受到成长的幸福。北部三所学校探索新优质教育的卓越实践让我收获颇丰。
一、思想认识再提升:以德育为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通过学习《教育强国建设纲要》精神,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纲要中强调“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德育是学生成长的根基,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正处于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德育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发展。作为德育工作者,需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实践路径再明晰: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德育模式
《教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强调德育与学科共生共长,致力培养“完整的人”。一处中学的艺术节、经典朗诵、山楂文化节,丰富多彩的跨学科项目式德育活动,第五中学开展的语文、英语、历史学、物理、政治及跨学科的学科拓展活动以及一处小学精心构建的“基础+拓展+探究”的“石榴花”三级课程体系,都突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跨学科融合,这些让我对德育工作的创新方向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今后我校德育工作应更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育人:打造“体验式”德育品牌
德育工作需打破传统说教模式,注重在真实体验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实践能力,所以学校需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内化价值观。如开展经典诵读、绘画书法比赛、传统节日文化探究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开展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代入人物情感,感悟家国情怀;设置科技项目,让学生在探索科学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一处小学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2.协同育人:构建家校社成长共同体
家庭、学校和社会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三方联动,构建目标同向、资源同聚、责任同担的协同育人体系,能实现“1+1+1>3”的德育效果。我校与社区联动较少,今后向一处中学学习,加强与社区的协作,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清洁、垃圾分类宣传、敬老院慰问等公益活动,成立“红领巾志愿服务队”,在社区活动中协助组织,培养社会责任感;社区提供实践岗位(环保监督员),让学生体验真实社会角色,社区志愿者(如退休教师、医生)进校开展科普、健康讲座或兴趣辅导。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为学生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躬身实践。作为德育主任,我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立足岗位、守正创新,以德育为支点撬动优质学校的发展,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好少年贡献力量!
廊坊问道:以“新优质”为笔,绘教育宏图
华北油田十五处学校 王苗苗
于我而言,行进廊坊,是一件欢愉又激动的事。这是一份成长的接力和托举。廊坊师范是我教育生涯的起点,十二载光阴悄然流逝,如今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参加教育干部培训,廊坊宛如一位坚定的引路人,再次托举我向着教育的新高度攀登。
此次培训,深入领会《教育强国建设纲要》精神,探寻教育强国建设的方向与路径,感受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培训期间反复研读的《教育强国建设纲要》,恰似一柄钥匙,开启了新时代教育治理的深层密码——教育强国不仅是规模效应,更是质量革命;不仅是硬件提升,更是人文重构。同时,实地考察了三所学校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的活动情况,每一所学校都如同一本厚重的教育典籍,翻开皆有令人深思、值得借鉴之处。
一所中学提出的“温度、刻度、深度三维聚力”,宛如春日暖阳,照进教育的每一个角落。这让我不禁思索,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如何赋予教育更多的温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需求,让他们在温暖的氛围中茁壮成长;如何把握教育的刻度,精准教学,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深度。五中的精气神令人振奋,全校师生秉持的绽放理念,更是让人钦佩。学校在细节之处的用心,如用餐时单独为回民教师准备专属餐位,讲座前做好安全疏散提示,无不体现着对师生细致入微的关怀,这份“细”,是教育者对人文关怀的极致诠释。而一处小学的“课程融合、破局成长”理念,恰似一阵春风,吹散了传统教育观念的迷雾。他们将“全景式学习”“项目式学习”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在多元的学习体验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真正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新优质,是“新”与“优质”的深度融合,是育人方式的革新和发展方式的创新。它意味着教育回归本源,践行有教无类的理念,积极探索教育的无限可能,让每一位家长满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新优质学校建设的征程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也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向深度要质量,质量激励教学。我们应将传统项目升级迭代,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与价值。就像我们学校那一条春日开满紫藤花的长廊,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紫藤节活动,构建“紫藤课程群落”,组织学生进行紫藤相关的写作比赛,让他们用文字描绘出心中的紫藤之美;举办朗诵活动,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感受文学与自然的交融;开展绘画比赛,让学生用画笔勾勒出紫藤的婀娜身姿;在科学层面开展多维度植物观察;还可以举办音乐活动,运用AI辅助谱写紫藤的乐章。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他们在深度参与中提升综合素质,让紫藤节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品牌,将校园景观转化为文化基因培育器,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用广度促创新,创新反哺教学。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在课程融合方面,我们可以大胆尝试。例如,将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将数学与科学学科融合,通过实际的科学实验,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学的广度,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如此,还可以把艺术与语文融合,让学生为古诗词谱曲、绘画,加深对诗词意境的体会;将体育与健康知识融合,在运动中渗透营养、生理知识。这些创新举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全方位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
以高度推细节,细节成就教学。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都应该成为会说话的教学载体。从教师提升方面来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关注每一个教学细节。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前做好应对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一个恰当的比喻、一句幽默的话语,都可能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从学生提升方面而言,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从书写规范、作业完成质量到课堂纪律等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给予关心和帮助,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成长。当我们用显微镜观察课堂细节时,也在用望远镜审视教育本质。那些看似琐碎的教师培训、课程研讨、质量分析,实则是教育进阶的叠叠阶台。
十五处学校的孩子,就像十五的月亮,本身是圆满具足的。作为教师,我们应锚定教育初心,深耕教育沃土,在育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我们既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也是自身专业发展的探索者,渡人亦渡己。在新优质学校建设的道路上,只要我们用心付出,精心培育,必将花开满园。也许就在明天,我们将看到十五的月亮更加圆满,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优质的教育环境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廊坊之行,是我教育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洗礼,为我指引了新优质学校建设的方向,我将带着这份收获与感悟,在教育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